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这个名字你多半没听过。
他在 BBC 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评选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丘吉尔,比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都排名靠前。
我猜,布鲁内尔在英国以外的大部分国家里没人听过,但在本土知名度又如此高,是因为他是一名工程师,他的很多作品,没法传播,但仍然在影响着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泰晤士河隧道,比如克利夫顿吊桥,比如利物浦的安菲尔德球场,那 Spion Kop 看台外面的旗杆,其实也是买下了布鲁内尔的「东方号」上的主桅杆。
而他被如此推崇和认可,超过了那么多巨匠,我想,则是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一种精神:敢于创新和追求极致。
比如克利夫顿吊桥,当时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作为一个 24 岁的设计者,他父亲建议他用一个中间的支撑桥墩来「稳妥」地完成方案,但是他坚决不用。
他最主要的成功体现在航运上。布鲁内尔认为可以通过蒸汽机来驱动大型船只,让人们从布里斯托尔上船,到纽约下船:他称之为「海洋铁路」。
当时人们都认为,蒸汽机驱动的轮船要做远距离航行,需要大量的空间装燃料,从经济和物理模型上来看,都不太可能。
布鲁内尔有一个简单的模型:一个轮船的载货量是随尺寸的立方倍数增长的,而所需的动力是按照尺寸的平方倍数增长的。他因此觉得,大轮船的规模效应比小轮船好很多。
这个后来彻底改变了航运业的洞见,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比较反直觉的。因此在他的第一个作品「大西方号」下水的时候,这艘船上载了7个乘客,600吨煤,并且有4个冗余的船帆以备不时之需。
结果,大西方号到达目的地时,如布鲁内尔计算,留下了三分之一的煤。
从此,大西部汽船公司从 1838 年至 1846 年将其用于布里斯托尔和纽约之间的定期服务。大西方号进行了 64 次横渡。而布鲁内尔也紧接着设计建造了规模更大的「大不列颠号」和后来的「大东方号」。
「大东方号」于 1852 年开始设计,目标是从伦敦直接开到悉尼,再返回伦敦,中途不需要加煤。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苏伊士运河,这意味着「大东方」号需要有差不多 700 英尺的长度,3 万多吨的排水量:到今天,我们人类能造出的最大的船也比这大不了太多。
由于资金占用巨大、工艺复杂、在水中稳定性也有问题,大东方号建造过程非常曲折。到 1857 年建成后,下水也不顺利,用了三个月,才利用一次涨潮入水。此后不久被转卖完成试航,结果试航中又发生事故。布鲁内尔大受打击,他在名誉的一落千丈与庞大的债务压力中,于 1859 年 9 月 15 日去世,时年 53 岁。
他死后,「大东方号」被再次转卖,长期服役于海底通信电缆铺设事业,并最终于 1888 年以 1 万 6 千英镑被当成废铁卖给拆船公司:这也才有了前面说的,利物浦俱乐部买下它的主桅杆。
我今天突然想起来这些,是觉得,规模法则,从伽利略开始,就指导着很多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而「大西方号」到「大不列颠号」到「大东方号」,从巨大的成功到巨大的失败,也和今天很多个体与企业的起起落落暗合。Scale,在哪里去模拟、去仿真,又用什么方式去实践、去调整,仍然是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
连很多地方,小孩儿发烧药的剂量,都是标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