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L;DR
在外交辞令里,「双方有建设性地交换了意见」,其实就是双方各说各话,吵了一架的意思。
毕竟,这种沟通各自有不可动摇的立场和目的。
作为个体呢?
很多时候,也不太愉快。
但逃避一个不愉快的沟通,是很危险的:轻则是经济上的损失,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篇就讲讲怎么办。
II) Why
人开启困难的沟通,初衷是希望对方改变主意,或者至少更理解自己。
但这没那么容易:研究表明,让一个人改变想法,尤其是那些跟身份认同紧密相连的信念,是极其困难的。
到了网上,情况会变得更糟。
任何一个事件在网上爆发,人们就会沿着各自理解的方向挖出战壕,然后像扔手雷一样来回投射各自信奉的观点。
要理解,这种沟通会很激烈,其实情有可原:一个人的观点,是 Ta 过往所有的家庭、教育、经验、思考带来的。当 Ta 的观点,特别是价值观层面的观点被攻击的时候, Ta 感觉你推翻的不是观点,而是 Ta 这个人的全部。
于是,这样的战斗中,参与各方状态都属于「应激」:我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坏人/蠢货…最后,各个意见阵营都没有对对方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因为各种攻击行为,把自己的战壕挖得更深了。
要怎么解决呢?
III) Why
1.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交换意见
首先,你应该尽量避免花时间参与这样的讨论。 比如网络上的讨论,基本上都不值得参与,因为参与者平均水平太低。这篇文章后半部分说的办法,只应该用在对你非常重要的(比如合作伙伴、亲朋好友),也愿意用相同方式对待你的,那一小撮人身上。
2. 理解观点有差异的合理性
为什么人们持有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之一来自Jonathan Haidt 的道德基础理论:人类没有一套共同的「直觉伦理」。我们在非常薄弱的同性上,建立不同颗粒度的叙事和制度,因此信仰也会因文化、国家、社区甚至个人的不同而不同。
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只有两个价值观是共同的: 无故伤害他人是不好的,公平是好的。其它价值观则没有那么普遍。例如,一些学者已经证明,保守的人,往往比自由倾向的人,更看重对权威的尊重和贞洁。
而且,大家即使有相同的基础价值观,遇到具体的事情,也有具体的分歧。朱迪絲·N·施克萊有本书叫《平常的恶》,里面就讲了很多这样的问题。
当其他人和你的观点特别是价值观不同时,很容易得出是他们不对的结论。此外,如果你对自己的价值观念深信不疑,这种差异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的身份认同受到威胁,导致你大发雷霆。
但事实上,研究表明,在意见分歧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宣称自己观点的合理与不可改变,可能会带来更加激烈的冲突,这种现象被称为「回旋镖效应」。
3. 把自己的观点当成礼物而不是武器
分享礼物是一种友好的行为,哪怕对方不想要它。
礼物是我们认为对接受者有益的东西,我们希望接受者可以接受并使用它。这需要我们用爱来呈现它,而不是侮辱和仇恨。这里有三个步骤,也许可以让这个过程变得更简单。
1)不要把对方推到「对立面」
当人们感到被排斥或者抛弃时,就会产生敌意。研究发现,暴力攻击的人往往感受到强烈的排斥。另外,即使没有到排斥或者抛弃的程度,人们也很容易感受到自己是不是受欢迎或是不是被接受。
所以,不要做过多说教,不要用很多「我」,多用「我们」,把对方当成值得尊重和关注的沟通对象,把他们带到你的上下文里来听听你的处境、想法和意见。
2)学会接受有碰壁
除非有人说「因为你的观点,我恨你」,不用觉得对方否认的是你这个人。简单地说,第一步是展示你可以好好对待意见相左的人,第二步是相信对方也可以这么做。
3)学会包容和倾听
耶鲁大学搞社会学的教授进行了实验,比较了两极分化的争论与非判断性的交换意见,同时进行了深入的倾听。发现倾听对改变想法是最有效的。
所以要想沟通里面少一些暴力,必须首先削弱对自己信仰的观点的依附,用更开放更有同理心的状态,多听,少评判。
这一点很难,在困难的沟通中,尤其难。所以有人问 Covey 他的七个习惯里面哪个最难的时候,他也说是第五个。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