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过,哪怕是仅限十六世纪,至少还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或者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比起《金瓶梅》也不差。
但我觉得,这些小说比《金瓶梅》差在人情味。巴赫汀说,文艺的作用无非是记录「众声喧哗」:让来自不同时空、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的声音和意见交汇。
至于穿过这喧哗众声后的感受和评价,那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作者不用参与。
读《金瓶梅》,首先要面对选版本。我心里面最好的版本,是 90 年齐烟、王汝梅校点,香港三联书店、山东齐鲁书社联合出版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会校本。
这里面有两个要点,一个当然是,这个版本不像前前后后的很多版本,迫于现实的压力,把不该删的很多文字都给人家删了。
另一个,绣像本比词话本,又删改了很多。比如描写上,更点到为止,说教少,让你自己多想。再比如凡有唱曲,词话本都有唱词,而绣像本仅仅点出曲牌和歌词的第一句。也因为这些删改,译了几十年《金瓶梅》的芮效卫很看不上绣像本,觉得词话本好。
我为什么觉得绣像本好呢?因为书应该越写越厚,然后越写越薄。好的书写,不是法律,法律负责追究意义,而好的书写应该是呈现,是逃避意义的。
何谓呈现?现在的小朋友背很多古诗。「春日凝妆上翠楼,悔教夫婿觅封侯」,背住了,脑子里面并没有真正的上下文和感受。因为在唐宋就已经到达巅峰的诗词,都是对某一个切面的情绪和意象的记录,没有具体呈现。
明清白话小说主要干的就是呈现,有点像给这些诗词歌赋拍 MTV:比如蒋兴哥的三巧儿登楼望夫,有了这个现实的复杂的故事,你就很容易知道「春日凝妆上翠楼,悔教夫婿觅封侯」究竟啥感觉了。
而我们的两个巅峰,《红楼梦》有点像周杰伦孙燕姿的 MTV,充满少年的爱与悲欢,那些执着与浪漫。《金瓶梅》则直接进入人性深不可测的部分,全是成人社会的复杂与明暗。这种极端的写实,不是一般的读者所习惯收获的泾渭分明的价值判断或者道德评价,必须有健壮的脾胃,成熟的头脑,才能真正欣赏。
说白了,它的书写和阅读,都需要理解与慈悲。
对我来说,绣像本从第一首诗的选择,就体现了这份理解和慈悲,所以我觉得它是最好的版本。也推荐每个有志做好产品和业务的同学,都读一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