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印象中盖茨推荐过,讲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一个改变了世界进程的双面间谍。
最近接到过一个让帮忙找书的清单,里面正好有这本,就看了一遍。
整本书,叙事精彩,细节丰富,节奏紧张。
但我看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其实是「叛徒」的这个「叛」字。
因为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细节。比如戈尔季耶夫斯基和历任联络员、上级的关系,里面哪些人做了什么事,让他不惜铤而走险,甚至付出一切;而其他人,则做了什么事情让他痛苦难堪,甚至无法承受。
不仅仅是主角戈尔季耶夫斯基,书里面记载的好几个间谍,都有大量他们跟对他们而言重要关系的细节描写。「剑桥五杰」之首菲尔比和阿诺德·道奇,奥德里奇·埃姆斯和第二任妻子杜普伊……
通过这些细节,你很容易发现,克格勃在设计文档里面用「MICE」来指代间谍活动的四种主要动力——金钱(Money)、意识形态(Ideology)、胁迫(Coercion)及自我价值感(Ego)——里面最重要的就是 Ego。间谍最需要感受到的,是爱和被需要。间谍和情报工作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甚至在很多影视剧里面被神话的)就是间谍和上级、特工与负责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他们想让自己受到认可、信任、奖赏与珍视,想要感受自己的不可或缺。
于是就难免会想,缔结了这样的连接之后,为什么还是有背叛。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在别的书里,莫利哀和狄更斯笔下的虚伪,简•奥斯汀笔下的势利,霍桑和尼采笔下的残酷,莎士比亚笔下的移情别恋,孟德斯鸠笔下的愤世嫉俗…
当然,在非虚构的叙事里,好像更容易找到答案:各种历史,特别是一些极度考验人性的时刻,比如 WG 的书,《邻人》这样的战争纪实…
但如果你真能看懂,答案也可以就在这本书里。戈尔季耶夫斯基对国家的背叛,对柳比莫夫等朋友的背叛,对挚爱莱拉的背叛,都让我觉得,原来写背叛,写得最好的不是康拉德和福克纳。
甚至,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鲍威尔找首相撒切尔批准执行「皮姆利科」行动的一句话里。尽管决策链条上很多人反对营救戈尔季耶夫斯基,以免如果计划失败英苏关系出现重大问题以及英国丢脸,但撒切尔夫人只听了几分钟就批准了:
「她非常欣赏戈尔季耶夫斯基,尽管这违背了她的某些原则——她讨厌叛徒。但是,戈尔季耶夫斯基不同。他身处不同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