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如何让读书变得更有效果

I)TL;DR

这周看到一篇文章,《Why books donʼt work》。

它的作者 Andy Matuschak 是顶级软件工程师,在苹果的时候参与了 iOS 的设计和开发,业余爱好也很硬核:写作量子力学的科普书籍。

在文章里他提到了一个自己的困惑:读过很多书,《自私的基因》、《思考,快与慢》、《枪炮、病菌和钢铁》等等。但跟朋友聊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只记得里面的几句话。

老实说,这种事爱读书的人应该经常会感觉到:读完一本书的两三天里,你还能在脑子里勾勒出作者基本的主张和框架,但是和人讨论里面的观点时,已经不能深入。等再过一段时间,整个大厦都坍塌了。

如果读书吸收到的知识如此少,人们每年花在读书上的那成百上千小时,是不是性价比太低了呢?

这里讲讲我自己的看法关于读书我有过比较系统的输出自己的看法。

II)Why

读书读了半天,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问题出在哪里?

我在西瓜做少儿编程时,学习教育理论,才知道有所谓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指导主义(Instructivism)的区别。

从让·皮亚杰到约翰·鲁斯,从乐高到Scratch,建构主义这一派的中心思想是,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后,在以前的技能基础上,通过构建,产生新的知识。

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打比方说,书籍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扑上去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但很明显,你像海绵一样坐在副驾驶座位吸收开车的知识,是没有办法学会开车的。

关于怎么运用这种思维更好的学习(或者更好地指导下一代学习),可以看看 References 里面的一些论文和书籍。这里我主要简单说说,怎么让我们那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阅读,变得更有效果。

III)How

1)刻意避免去背诵和记忆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比较偏「指导主义」:有标准答案,有固定范围知识点,好记性是很多好学生的优势,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刻意避免通过速记、不断回顾等办法,去记忆读到的知识点。试试下面的办法,隔一段时间之后,你还能记得多少。

2)从文字中提取思想和理念

学习不是从阅读开始,是从思考开始。

所以不能被动的接受信息:逐字逐句摘录一些笔记,参加一些阅读群定期看一些其他人的书摘或者总结,都属于这类。

从作者的文字里总结观点,和从数据里提取洞见类似。尝试用自己的话,尝试用类比和大白话,假设自己是个中小学生,自己跟自己聊聊总结的那些话。

如果你能把自己聊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基本上就到位了。

3)运用有效的技巧

费曼不仅仅跟自己聊,他还喜欢教别人。以教带学,其实让输出倒逼输入,强迫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

我也见过一些朋友用其他的学习技巧工作得很好,比如用双向链接记笔记,比如通过闪卡复习和回忆。

我自己喜欢的办法,是读书的时候,尝试跟作者聊聊天。你的师承是不是这样…你这段是这个意思吗…你写这里是不是有点艰难…这里你好敷衍骗稿费吧弄这么多字…这里这几句你肯定很得意吧…

并且,我不会只和作者聊。看到关键的地方,我会拉上其他人一起来聊。能叫来的人越多,正方反方越齐备,聊得越热闹,往往也意味着跟之前掌握的知识建立了越深厚的联系。

以上。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