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L;DR
逃到成都重获自由,已经一个多月了。
大概是被封久了的确会有「皮肤饥渴症」,和很多朋友约着见了面。
没接触到什么皮肤,而是扑面而来的丧。
说起来,不少都是常规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体制内厅局级干部,国企负责人,民企老板或者高管,医生,教授…..但大家就是挺丧的。
总体上,我觉得都是因为未来出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我自己也有点儿丧,但不是因为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我有一套自己的办法,这篇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II)Why
《怪诞行为学》里说过一头饿死在谷堆间的驴的故事。大意是一头驴,看到仓库里面有两堆看起来完全相同的谷堆,不知道该吃哪堆是好,于是饿死了。
美国有研究报告,成年人每天要做 35000 个决定,平均两秒钟一个。其中大部分是确定性比较强,比较好做的。但总会有一些选项看起来都差不多,选择后不确定性却很大的决定,很难做,于是常常陷入所谓的 paradox of choice。
Google 有一个The Effective Founders Project,研究了 40 多个国家的 900 多位创业公司创始人,找到的七个关键指标里面,有一个就是 overcome discouragement。
为什么面对不确定性这么难,以至于它甚至是一个普通人不太容易具备的特质?
一方面这肯定有进化上的原因:那些敢于走夜路,敢于尝试各种蘑菇的基因拥有者,被自然淘汰得可能性更大。人的一生,就是很容易不断在各种「最佳实践」里面去寻找一点确定性上的支撑,不然就很难好好活下去。
另一方面,我觉得有三样东西又加剧了它。
-
教育:现代教育的时间很漫长,并且教育方式,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方式,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很多人毕业之前,都没做过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
-
营销:商业社会里大部分的营销,都在向我们贩卖更多的确定性。吃了xxx会更健康,学了 xxx 会更有前途,拥有了 xxx 会更幸福。
-
虚荣心:我们都害怕犯错,害怕被公开指责,害怕处于「鄙视链」下游。为了避免这些,我们花很多时间打磨各种各样的细节:从衣着容貌到项目方案。
所以,对个体而言,无论是要做好工作还是过好生活,如何面对不确定性能做决断,都是很重要的能力。但在这个越来越纷繁复杂,同时连接又越来越充分的时代,这项能力反而变得越来越稀缺了。
「The perfec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具体怎么做?
III)How
对我有效的,是下面三个事情。
1)动起来
我几乎不花时间想要不要做一件事,做了是什么后果:只要不是不可逆的,选错了就要让自己下牌桌的决定,都是可以做的。
我每天醒来,会想今天必须要做的几个事情,然后列好优先级,然后就去做。一天下来,这些事情基本上就被我做掉了。一周,一个月,一年下来,我就做了很多事情。
而且,这里面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还会调整的。创业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当时觉得特别重大的决定,回头看看,也就是那样,大胆去做就好。
2)先做最不舒服的部分
我总是先做待办事项里我最讨厌的事情。可能每个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反正我吃葡萄也先吃看着最差的,吃面也都会最后吃那几块牛肉。当我完成一个我讨厌的事情,首先有一种克服了障碍的良好感觉,其次对接下来的事情就会有更多的期待,所以这样的策略会避免我对那些不舒服的事情回避或者拖延。
同时,长期采用这种策略还有一个好处是,你往往可以很快把自己的短板补到一个相当凑合的水平:因为让你不舒服的事,往往是你的短板,比如对我来说就是商务应酬。
一个被普遍忽略的事实是,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短板多短,而不是长板多长。如果你能把一部分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其他部分完全失败,你还是会被拖入深渊。如果你的所有部分都在标准线以上,然后追求一些突出的地方,那么结果就往往会很美好。
3)保持谦卑,接受不幸
我数学还不错,也因此,我理解如果一切都是用数学公式推导得出的,那生活就太乏味了。
那些我不理解的事物,那些我不太好接受的结果,它们让我保持谦卑。
同时我也尽量对不确定性的决定,调整期望。
圣经说,「Life is hard and then you die」,我们还没有上天堂,所以生活里面就会有各种不幸。不要用这样的结果来惩罚自己,埋怨自己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大部分时候,如果一个事情让我觉得不开心,我不会感到生气或者烦躁,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做比较重大的调整。这种情况下我会告诉自己:现在是身体它自己处于没有情绪或者不快乐的状态,赶紧在化学上干点儿什么改变它。踢球、看书、见人、吃顿好的,都行,改变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环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