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创业维艰(2) - 创业就得高速增长吗

I) TL;DR

  • 广义上的创业分两大类:它们在动机、手段和结果几个层面,都有所不同;
  • 但没有什么公认的标准或者术语可以区分这两种创业,所以我取了两个关键词:「为自己打工」(这个是动机)和「高速增长」(这个是结果)来代表它们;
  • 大部分媒体分不清这两类创业,所以经常鼓励第一类创业的行为,又宣扬第二类创业的结果,造成了很多误会;
  • 两类创业都很有意义,但如果干着「为自己打工」的创业,要明白几乎不会获得「高速增长」才有的「创业成功」;

II) 创业公司就得高增长吗?

1) 两类创业

上篇我说,「创业公司」就是「高速增长的公司」。

白一喵同学留言说,其实「是否要高增长、是否要占大市场份额,是个人的选择」。

这个我很同意,所以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entrepreneur 们创建公司,主要分两类。

一类是「给自己打工」:可能你喜欢热闹,拉两个朋友开了个酒吧;可能你喜欢分享观点,搞了个播客;可能你很爱某处的山水,去搞了个民宿;可能你开了个店,甚至开了个矿。

一类是我说的,创办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

2)混淆两类创业是常态

把这两类公司混淆在一起称「创业」,问题不小。

比如政府、媒体、学者们说的「创业」,经常是指创办第一类的公司。不仅仅是国内有像杭州那样大学生创业兜底的政策惹来非议,美帝面向学生最大的创业基金 Kauffman Foundation 描绘创业就是「a self-actualizing and a self-transcending activity」也被很多 VC 吐槽。

其实没啥好吐槽的,如果聊的是第一类创业,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有「自己当老板」的动机的,需要的就是保障:比如更少的监管,更全面的社保医保,更方便的小微企业贷款等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如果拿着第二类创新需要的过程和产出来衡量这类创业,就很容易找到槽点。

但创业宣传上把两种类型混为一谈,更大的问题在于,主流叙事里关于「创业成功」大部分都在描述第二类创业:一夜暴富,成为企业家,获得广泛的行业和社会影响力等等。

如果你干的是第一类创业,得明白,上面这些基本跟你没啥关系。

Scott Shane 有一本书叫《The Illusions of Entrepreneurship》,用一句话概括他的结论就是,统计数据说明算上第二类创业的话,有 80% 的创业成功者(只没倒闭关门,公司好好运转着)收入和打工时期持平。

想明白什么对你是重要的,定义好什么对于你来说是「成功」,是第一类创业者的难题:但我的一个观察是,年轻人看起来想得越来越明白了,挺好。

当然,说了这么多混淆的不好,我也理解媒体:确实没有什么公认的标准或者术语可以区分这两种创业。有一些本来是自己喜欢做着玩的事儿,结果也确实发展成了高速增长的企业。

那究竟怎么区分呢?

3)我的区分方法

我一般从动机、手段和结果三方面来区别它们。

动机上,两者都考虑经济效益,但第一类创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实现个人价值,过程可能非常愉悦。第二类创业,往往是为了解决较大用户群体或者行业的问题,实现社会价值,过程可能经常如 Elon Musk 所说,如同嚼着玻璃凝视深渊。

手段上,第一类创业是千差万别百花齐放的,第二类创业,既然要有高速增长,则有一些硬性要求。比如,得有「重大创新」:因为在一个正常的市场里(没有权力寻租等等),所有的东西都会均值回归。如果获得了高速增长,通常来自于对需求洞察后集合运用现有条件进行创新:要么是一种效率创新,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创造相同的产出;要么是一种价值创新,能够以相同的投入创造更好或不同的(因此可以卖出更高价格的)产出;或者两者都有。

结果上,第一类创业往往不会有高速增长,是个「生意」。第二类创业,则往往会有高速增长,并最终产生「企业」和「企业家」。

所以,不要误会,我把第一类创业放到讨论范围外,没有任何看不上它的意思:我认识的好些成功人士都在干第一类的公司,做得很好也很享受。

而是因为两类创业确实有本质不同,而我想把这个专栏讨论的范围聚焦在「高速增长」的创业上:这个领域我更有兴趣,也更有经验。

以上。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