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创业维艰(3) - 如何找合伙人

前面两篇,算是把这个系列要讲的「创业公司」定义清楚了。

那么,如果你就想做一家这样高速增长的公司,要怎么出发?

实际上,0 到 1 这段的不确定性极大(后面会说,这也正是创业公司最主要的「护城河」),没有什么起手定式可参考。

所以,绝大部分的商业书籍,探讨的都是进入平稳期的公司里怎么去经营。这也使得 Peter Thiel 的《从 0 到 1》或者 Ben Horowitz 的《创业维艰》,以及 YC 的创业课,显得那么可贵。

这也是我写这个专题的原因。

好,先从人的维度,给点建议:因为这个阶段,人是最重要的。

I) TL;DR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你找人一起过日子的筛选机制,都得开着:

  • 首先,三观和性格最重要
  • 然后,能力要互补,背景要相当
  • 最后,做好权力结构的设计

并且,创业是一种反直觉的生活方式。它需要「拥抱不确定性」而不是「规避不确定性」,因此和人类进化习得的大部分生理、心理机制是反着的,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适应。Ben Horowitz 说像打拳击,Paul Graham 说像滑雪,都是这么个意思:打拳击后退的时候,要习惯先撤后腿再撤前腿;滑雪减速的时候,要习惯向前倾而不是向后倒。

所以,一起创业的人,除开得是能一起过日子的,还得是能跟你一起努力过上这种反直觉的日子的。后面这点,有时候比前面这点难很多。

下面我们来具体聊聊。

II) 如何挑选创业伙伴

1) 三观和性格最重要

一个好的公司,大部分都要做个七八年才能有样子(你可以看看成立七年左右的 BAT 或者 MMP 是啥样)。这七八年里,你跟合伙人在一起的时间,交流的密度,共同面对的压力,大概率会超过你生活上的伴侣(受不了这个,可能就不能创业)。

所以,挑对象那深思熟虑火眼金睛的劲头,得拿出来。

三观首先得一致。一方面,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在创业初期基本就等同于创始人团队有什么样的梦想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家怎么看待钱,怎么看待人,怎么看待创业和生活的关系,会决定每天的创业生活你是极度投入还是极度折磨。

三观,简单的问题是测不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创业组合往往是同学或者同事:他们已经了解对方在面对比较困难的决定时,会做出的选择了。

性格上,有人觉得相似点儿好,有人喜欢互补点儿好。有人用星座,有人用 MBTI 测试,有人用 Belbin 角色排列…但背后都是为了一起长期扛压做准备。我是倾向于互补的,因为团队里个个都心直口快或者个个都回避冲突,管理上往往会出问题: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是偏严厉偏勤奋的拉里·佩奇接任 CEO, Google 会变成啥样。

2)能力互补,背景相当

绝大部分业务,一开始最核心的职能,主要是产品向和营销向两大部分。

产品向主要是指产品、研发等工作,核心工作是识别和创造用户价值的部门。需不需要研发,是自研还是外包;需不需要运营,是重系统还是重人力,这些都跟具体业务类型有关系。但总体来说,这个部分就是得把靠谱的产品做出来。

营销向主要是指运营、市场、销售、增长等工作。Stripe 的 CEO 曾经做过一个复盘,发现哪怕他们这样看起来很「技术」的业务,有营销部门没营销部门,业务增长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总之,产品是营销的弹药,营销是产品的管道。搭建创始团队,不能有结构性的缺陷(核心关键的部分是不能靠外包的),也不能有太多冗余(这是给以后内部出现纷争埋下隐患)

能力互补之外,为什么要背景相当?因为要平等对话,要认同各自目前与未来所扮演的角色,要做好权力结构的设计。如果大家段位差太多,这些多半是没法保证的。

选好人之后,怎么做好权力结构的设计,也是刚开始创业很容易犯错的地方,但也不太属于「人」的范畴了,我们下回再细说。

以上。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