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江湖儿女(1) - 你的公司又调组织了吗?

很多公司或者团队,在工作推进不顺畅的时候,会考虑调整部分组织架构或者更改一些工作流程,来提升效率。这篇主要讲一下 Jan Bosch 提出的 BAPO 方法论,以及为什么大部分公司知道这个道理但还是做成了 OPAB 。

一、前言

如何协同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发挥各自的功效,是行业里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并无统一解,从业者大都对这个话题有自己的鲜明看法和强烈感受。

我的结论是:

  1. BAPO,即 Business → Architecture → Process → Organisation,是更合理的思考顺序。组织架构当然是重要的,但当我们讨论产品研发的机制搭建时,它应该是最后考虑的,而不是最先考虑的。
  2. 回归最佳实践,以业务策略和产品策略的对齐为前提,跑好 OKR +KPI 牵引的目标对齐和复盘,运行基础的敏捷流程(Scrum+Kanban)抓执行,已经足够搭建起比较高效的组织协同机制了。

二、BAPO, not OPAB

1. Why BAPO

BAPO 是我认为为数不多整明白了 Software Engineering 的前 Nokia VP,研究院院长 Jan Bosch 提出的(他的书都值得一读)。

这个模型看起来是非常 straightforward 的:顺着箭头的方向,应该先有业务战略,业务战略决定产品技术架构,然后产品技术架构决定流程机制,流程机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权责分配。里面没有箭头的线表示,会有相互的关联,但不是谁决定谁的。稍微有点经历的人也都知道,有大量找对了商业模式和产品策略的团队,组织能力一般也活得还不错。但一群非常优秀的人用了非常好的流程,只要做了错误的商业上产品上的决定,也只能白辛苦。

然而就在提出这个模型的文章里,Jan Bosch 也说,虽然道理很简单,但大量的公司都是 OPAB 的:现有的组织来定义了一个不完善的流程,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架构开发了产品和系统。这使得公司一直受过去的「债务」所限,不能面向未来,于是只能有非常有限的商业选择内做战略。

2. Why OPAB is everywhere?

核心是因为难度:

  • B、A是高度开放的问题:
  • 本质上需要回答解决了什么人的什么需求,为什么比先有的解决方案好
  • 大部分时间连个参考都没有,并且涉及大量自己不可控的外部依赖
  • 市场、用户、供应链、竞对…
  • P、O 则容易找到现成的参考,并且基本内部闭环
  • 只要管理层决定,流程和组织马上可调可改
  • 这是看到「Spotify Model」,关注点很容易落在 Squads, Chapters, Tribes, Guilds上的原因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发现整个组织或者某个局部有推进缓慢合作不畅等问题时,要有意识的从 B 开始,而不是从 O 开始。先讨论希望实现的业务目标和商业策略,然后讨论通过什么样的产品和系统给内外部用户交付什么样的价值,然后才允许讨论这在内部意味着什么样的流程调整和组织变更。

只要大家在这点上达成一致,具体的从 B 到 O 的讨论、规划和落地机制,反而是有很多参考的。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成熟的组织会花很多心思设计适合自己组织风格的,定期的关于 B、A 的讨论机制:Amazon 的 6-paper,Uber 的 ERD,美团的班委制,阿里那大家体验过的让人死去活来的共创会(实际上 Spotify 也是基于 BAPO 原则进行的设计)。讨论的过程也许很有压力但也非常坦诚,最终都强调要形成一定周期内B、A 层面可执行的结论,来指导日常工作。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