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考框架」系列,主要汇总一些我感觉对我来说特别有用的思考框架。特别有用的标准是:
- 能够迅速帮助我进入正确的思考路径
- 可以反复使用并且每次都有一些有趣的新发现
让我们从「第一性原理」开始。
它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First Principle),由埃隆·马斯克、李善友等同学加热成了热词,但要溯源的话,可以到查理·芒格甚至从亚里士多德。
那么究竟什么是「第一性原理」?怎么应用它?
抛开网络上那些从物理学甚至哲学层面进行的解释,我来打个比方:服装设计师的思维就是「第一性原理」的,而服装加工厂的女工不是。
一个设计师理解各种织物的基本特性,也对它们如何组合在一起达成特定的效果,有着本质上的理解。
服装加工厂的女工不是的,她们可能缝纫手艺比设计师要纯熟,但是她们只能根据打版加工。
设计师在没有现成的设计方案和材料时,并不会束手无策,反而可能会感到兴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最终用报纸、废品制成各种有趣的设计。
所以,「第一性原理」的特征或者说你可以去尝试的方法是:
- 以「演绎」而不是「归纳」的视角,从质疑现有的解决方案或者约束条件开始,思考问题的本质;
- 这个过程的核心是「解构」和「重构」。如何分解问题为更基本的子命题,然后如何对这些子命题进行相应的解决再重新组装,这是人解决开放性问题或者叫非线性问题的最佳途径;
- 「解构」到什么程度?基本上你觉得每个子命题都已经是一个纯粹的要素,不依赖别的子命题,也不依赖各种假设和经验,可以独立地进行解决;
- 但依赖过往的经验和方法论,或者通过简化的类比来得到问题解决方案,是人之常情;
- 可以尝试刻意的避免类比,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笛卡尔普遍怀疑论」或者「Five Why」的规则来引导自己的思路。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最好的思考框架,都是特别好理解但特别难执行到位的。「第一性原理」也不例外:它往往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使用了它,一个问题就被解决了。
回到设计师的例子,知道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到真正掌握所有织物的基本特性,服装设计各种要素的基本原理和要点,中间是需要巨大的努力的。同样,从使用「第一性原理」去拆解电动车或者登录火星,到真正的解决里面的技术和商业问题,也需要长期的投入。
但,只要在通往真理的正确道路上,总归是比原地踏步或者东摇西晃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