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电子书

最近又开始翻《红楼梦》。

如今,首先要做的选择不再是看程本还是脂本,而是看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我很喜欢纸质书:鲜活实在,捧在手里,有赶去订好座位的米其林餐厅会朋友的仪式感。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除开技术类的书籍,其他书我坚持买纸质的。

但最近几年我基本只看电子书了,个人觉得原因是:

1.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作为一个喜欢书的人,我搬过家,也许会再搬家,还是挺痛苦的。

并且,大部分书不值得你为它们在书架上腾出空间,还一直搬来搬去:虽然订座位的时候看了是米其林餐厅,前菜就吃得你想掀桌子走掉的情况,并不少见。

但我做不到用近藤麻理惠的方案对付书,哪怕是没那么喜欢也不太愿意扔。所以如果你和我差不多——大多数愿意买纸质书的人都会有这个问题——你会有很多读了个开头,但是没法读完的书。

2. 我读书不太需要仪式感

你在打开纸质书的时候觉得有仪式感,甚至发现它内容不咋样也不愿意扔掉,是因为它们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而设计和生产的。电子书在我看来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本质:书传递的信息,主要是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传诵的,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仪式感。

对我来说,电子书好携带,好搜索,好评注,好整理,而且,最重要的是,足够丰富。我很喜欢装帧优美的书,但是相比起这部分兴趣,我对书里面讲的东西的兴趣要大得多。电子书让我只要有时间就可以打开点儿什么读一下,如果没有兴趣,就可以迅速翻到下一本。

我相信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电子书这个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听故事的兴趣和人类这个种族一样古老,甚至造就了这个种族的崛起。

作为一个纸质书迷,我对它的情感补偿方案是,如果看了一本电子书觉得非常棒,并且可能会常读常新,就买一本纸质的放到书架上。

什么样的书,可以达到这样的标准呢,我想到杨绛先生说的: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每次读,能够让你因为自己的生活有一些新感受,或者让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些新领悟的,大概就算这类书吧。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