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怎样读书(3)

目录



前面说了,有的书增长智慧,有的书提升技能。

它们挺好区别,但用个表来对比会更加清楚:

加智慧类 加技能类
经验和原则为主 知识和方案为主
对广泛领域适用 对单一领域适用
难选择,但好看懂 好选择,但难看懂
看懂之后也难以实践 看懂之后就很好实践


因为适用范围更广,读起来的舒适度更高,并且仍然代表了主流价值观等原因,「增长智慧」的书籍统治了非虚构类图书的畅销书单。

但这些畅销书和它们的读者也有自己的尴尬。

尴尬的鸡汤

我把它叫做「机场书店谜之尴尬」。

这是我出差的时候发现的:每个机场书店,一堆畅销书的中间,总会有一个电视机,在播放某位大佬关于「智慧」的分享:早些年主要是余世维于丹之类的,现在则是互联网巨头的管理者。

大部分人会忍不住拨弄一下那些畅销书,用余光看看其他人的站位,读一读,然后心安理得地捧起文学名著或者杂志。

我还看过不止十次各种年龄各种造型的人,围在电视机旁边听讲。

当有同伴走过来的时候,他们连忙指着电视说:「这帮骗子」。

人们无法抗拒畅销书的封面,那些让你在事业财富、身心健康或人际关系等方面取得突破的智慧秘籍。

这是个每年 300 多亿的图书市场。

那人们显而易见的尴尬又来自何处?

我觉得首先,很多人在公共场合给脑子进补,总有正人君子路过洗头房的那份尴尬

在公交车上看《守护好你的财产和爱》的人希望加个书皮。

在办公室看《怎样让老板听话》的人担心被老板杀害。

但除了公开满足任何私密需求都有的那点尴尬,我觉得尴尬可能更来自于怀疑

「它们有用吗?上次我读完的那本就毫无用处。」

我的建议

这方面的书我看得不那么多,下面是作为选择了「技能」的人,对「智慧」类书籍的一点粗浅的建议。

不要觉得尴尬

智慧类书籍被嘲笑为鸡汤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要说写一本书,就算你给别人提两三点建议,也可能收到类似「你不是让我看清自己并接受自己吗?为什么又建议我针对有问题的地方改进和进步?」的反馈。

而作品越多名声越大越畅销的人,陷入这种可能的机会则大大增加:从于丹到格拉德威尔1,当人类面对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具体,掌握的技能前所未有的复杂和深入,那些「智者」提供的通用的、一刀切的建议,操作起来往往是困难的。

但是如果你认可「技能」和「智慧」就是两个东西,后者就是提高你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平均水平的品质的集合,包括:自律、反思、同理心、经验见识等等。

那你是不是需要这些呢?它们在书里面是不是存在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所有的智慧类书籍都是鸡汤」也是一种「鸡汤」。

但是确实要学会选。

特别不值得读的

当积极的规则(哪些是值得读的)不太好提炼时,通常可以先把消极的规则确定下来。

哪些不值得读?我看有两类。

假大空的自我修炼类

无论你做不做管理,大概都听过 GE 的前 CEO 杰克·韦尔奇

他最著名的书是《》,里面最著名的话是「reaching for the impossible」。

非常自驱,但又非常空洞:如果你具体看看怎么「完成不可能的目标」,就会发现他把各种观点 —— 包括「懂得坚持」和「懂得放弃」这样互相冲突的观点 —— 都铺陈了一遍2

总有一款适合你。

很明显,穆里尼奥如果只是在每场比赛开始前和中场休息的时候说:「来,我们赢」,他的年薪应该不是 1500 万欧元。

但稍微多读一点书你会发现,各个领域内都充斥着这种,一味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力量,在具体观点上却异常模糊的书籍。

它们宣称把一切「消极」的思想都赶出体外,积极地、专注地追求单一的目标,就能够得到心里想要的结果:无论是你卧床不起了想着健康,还是你经商受挫了想着致富。

昨天看《布鲁克林秘案》,达福对着诺顿大喊:「你丫看点爱默生好吧」,让我想起来《好策略,坏策略》里提到的「New Thought」这个流派。

19 世纪初,爱默生提出了「超验主义」,强调人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交流,且人人都有神性。

在这之前,无论中西方,能够与神对话,是少数统治阶级和神职人员的特权。

林肯说他是「美国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接下来就有了基督教科学派,认为一切物质皆虚幻,物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灵修来解决:心系成功就会带来成功,唯恐失败则会招致失败。

到了 19 世纪末,在加州混喜剧圈的淘金者普伦蒂斯· 马尔福德写下了《Thoughts are Things》,认为思想会吸引其他的不可见元素,通过自我实现,形成具体的可见的物质。喜悦和愉快的思想吸引好的元素,产出好的物质;担忧和恐惧则带来厄运。

这就是所谓的「New Thought」。

沿着这条线你去看那些精神励练或者灵修冥想类的书就可以找到清晰的脉络:

这些作者每个人都号称自己发现了秘诀,但你仔细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一个门派的(比如 Byrne 就明确说 Chopra 是自己的偶像)。

并且这个门派经营得挺红火3:我看到很多个人和团体在实践那些正念和信仰的疗法,而且,我已经收到过四本别人送的《秘密》了。

我反对读这类书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不但没用而且可能是有害的:

  1. 成功的因素往往是复杂的:认为全神贯注积极正向就能赢,只是抓住了人的一种心理,就是认为追求单一化的目标就会带来诱人的回报,自己遇到的问题只是因为「杂念太多太贪心」。一个反驳的例子是德法历史上的「儿童十字军」,他们带着无比的正念上路,大部分人死在路上,侥幸活着到达目的地的,男孩被殴打,女孩被强暴。
  2. 成功的复杂因素里积极心态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你和我一样觉得苹果一开始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沃大叔脑子里面早就构思好了个人电脑如何制造并且等来了周边硬件的成熟,而不是乔帮主进行了什么冥想,那这个不用解释。
  3. 坚定地追求单一目标的风险是巨大的:目标坚定并且一心想着成功,不会自动带来成功。但是失败了之后,打击是巨大的。我对各种具体的反思是欢迎的,对各种面向内心的自省是高度怀疑的。当然,大胆追求,深刻体验确实是强者游戏。
  4. 一切可能性都应该去面对和处理:特别是坏的可能。如果你让我选宇宙飞船,我肯定选「考虑过 2 万种错误场景如何处理」的那艘,而不选「心若在梦就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那首。如果你让我选合作伙伴,我也宁愿选择一个可以去考虑和应对不利情况的人。

神叨叨的绝技秘方类

我被成全影响,经常强调「重要的都是具体的」。

它的一个推论是,神秘的东西很少是靠谱的

我甚至觉得,古今中外的智慧就那么些4:面对事情的一些经验,和经验里面折射出的胆量、韧性、反思、正直、无私等品质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人说病是吃出来的而且还能吃回去,或者看到我们的前嫂子5搞了个 Goop 宣传售卖各种心法秘籍,包括取法天朝宫廷可以塞在下体的玉石,转身就跑是对的。

但是有些作者在传授武功秘籍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察觉。

比如「千万不要做并购,除非大家的文化一样」。

比如「穿上性感内衣和他在沙发上来一发就可以增进感情」。

比如「单体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微服务才是正确的架构方式」。

要知道,看起来不那么反直觉的秘方,还是秘方。如果你明明在寻找「智慧」,但是书里面出现了一个如此具体的建议,你应该做的是想想:

  1. 它对所有的情况都适用吗?
  2. 作者这么做奏效了,是遇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样的条件?
  3. 我在什么情况,有什么条件的时候,可以试试?

特别值得一读的

我的挑选标准很简单:

  1. 经典老书
  2. 观点清楚具体
  3. 大量例子说明印证观点

形成这样的标准是因为:

  1. 智慧总体上内容有限,新作品很多是陈旧观点的演绎,要不就干脆是错的。而穿越时间的作品往往是洞察人性和社会架构,并经受了实践考验的。
  2. 虽然要适用于多种情况,但是它不能和稀泥,试着讨好各种想法的人。简单说,智慧必须是解(虽然很可能是局部最优的解),但它不能是一道新的选择题。
  3. 普遍适用的规则,其本身往往是简单的,提供大量实例的作者展示了自己扎实的思考过程,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参与其中,然后再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运用。

理解最后一段特别重要:人们对这类书的抱怨很多时候是因为太着急。

在朋友圈转发一个颇有见解的文章就可以彰显自己的智慧,使得这种着急加剧了

如果你期待读几本书就能够获得智慧,对自己和对书的要求可能都太高了。「阅读—思考—实践」是掌握所有东西的唯一途径,智慧也不例外。

我的这类书籍的列表正在构造中。

「值得」和「不值得」之间

每个人有自己的安排。

我一般每半年花一整个周末来看看「智慧」书籍,以经管类的为主,但总的算起来占读书的比例里面很少的部分。

我不会花时间去读《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它最好的情况下也就是让我再感受一下《水浒》《三国演义》里那些人性的光辉和挣扎,不太符合我的那三个标准。

但可能你很有时间,那么只要你不把阅读本身当成重点,而是伴随着思考和实践,读大部分这类「值得」与「不值得」之间的书应该都是无害的。

可是,这些时间,为什么不用来创造点什么呢?

  1. 格拉德威尔因为些了写《Blink》、《Outliers》、《Tipping Point》这些畅销书,被很多较真的科学家嘲讽为把偏见和轶事当规律。后来有人甚至为了嘲讽格拉德威尔,专门整了一个生成格拉德威尔式图书的网站。 

  2. 在看完书之后我充满好奇地去研究过他在 GE 实际上做了什么。说「杰克韦尔奇」就是个空洞的人肯定是不对的,但这里我们说的「杰克韦尔奇」就像「孔子」或者「荷马」一样,他们的作品里有多少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我们先忽略,只讨论(也许是别人帮他们写的)书里面展示和代表的东西。 

  3. 信徒虽多,也有意见领袖,但和 New Thought 的初衷 —— 大众不再受到信仰和观念的压迫 —— 却恰好是背道而驰了。 

  4. 这是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的一个挺大的悲哀。在历史长河中被记录并广泛流传下来的那部分东西往往是好东西。现在传得更快的往往是标题惊悚,文笔浮夸的垃圾。 

  5. 之前传出两个人离婚的消息本座还唏嘘了很久,现在真的是为 Chris Martin 感到庆幸,而且不分手哪有 Everglow 这样的好歌呢。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