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2017年终总结

Don't touch me

今天是本周的最后一天,也是今年的最后一天。

前不久在老东家 Myriad 的「最后一次」年会上发了些言,也想说说「最后」以及我想怎么对待时间的。

没太准备,所以紧张,讲得比较零碎。

不过确实挺难讲明白。

卫豆今年走了,我站在冰柜前,身后哭声一片。当时我在想,学物理的他,一定明白,时间本是虚妄。加上人为的度量,诞辰忌日,就都有了年月,才让大家觉得喘不过气。

「最后」也是度量的一种,说到底,概念而已。

但大多数人面对概念总是手足无措的。

欧文·亚隆说,人生的困扰大都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的终结,内心深处的孤独,求而不得的自由,以及生活并非如幼年受教育时被告知得那么充满幸福和意义。

终结、孤独、自由、幸福和意义,都是概念。就好像我们想让开发过程「敏捷」,敏捷却只是 manifesto 里的概念。

缺了具体步骤,实践时就会手足无措。

手足无措的人,容易投靠规则。

按说每个人都不一样,环境也一直在变化,但选择公认的规则,总是轻松一些:不知道怎么「敏捷」,我们就按照「写 backlog,拆 story,跑 sprint,开站会」的规则来吧。

白石老人刻过一枚多面印,其中的一面是「恐青山笑我今非昨」,广为流传。

另一面知道的人不多。

所以大多数人说自己不喜欢被套路,其实未必。

今年也是人工智能的大年,热热闹闹,咋咋呼呼。

看了听了参与了很多场讨论,说什么时候就要出现 super intelligence,奴役甚至是消灭人类。

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早了些,但是人和机器的融合,其实已经发生,只是你未必察觉。

比如手机就完全成为了我们的新器官,它没电了,你比自己扁桃发炎了还难受。

新器官带来的问题人类也在适应。

一方面,因为 I/O 设备变了,CPU 还是老样子,那么多想看的书,那么多想听的歌,那么多想追的剧,考验着你的眼睛和大脑如何消受。

另一方面,这个 I/O 设备给你导入的信息都是「套路」过的。Google 当年决定关闭 reader 的时候,我就想,以后我们看什么都会是丫们「推送」而不再是我「订阅」的了。

在国内这情形还要复杂一些:已经成为主力的 00 后们不但出生后就学会了滑动解锁,并且某道墙那个时候就已经修好了。

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在人类生活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是逆转不了的,我们通过算法打车,通过算法觅食,通过算法选择或者被选择。

怎样才能不被概念压迫,不被算法套路,活得像个人样呢?

毕竟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没有一出生就和机器融合,「纯粹的」人类。

我觉得,最好经常花一些时间,吃点儿不健康的食物,看点儿不健康的小说/电影,做点儿不健康的事情。

这话容易被误会。

正好最近看了一部不健康的电影(其实原著小说更不健康),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让我觉得可以解释得更具体一些。

电影里面有一段是埃利奥的父亲讲他羡慕儿子的,算是整部片点睛之笔:

我可能曾经很接近,但我从没有过你们所拥有的。总有什么,牵绊着我,挡在我前面,让我无法坦然靠近对方。怎么过这一生是你的事情。只是你要记住,我们的心和身体只被给予这一次。在你察觉之前,你的心就会变得疲惫,而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人会愿意多看一眼,更不要说想靠近它。现在你可能感到难过,痛苦。别怕,别逃,更别忘了你感受到的快乐。

我不知道在朋友圈晒 18 岁照片的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觉,但首先,对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我们要多些赤子之心。

这应该不难,但又很难。

所以我们常常羡慕小孩子。

其次,就是要保持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电影里面有一段是埃利奥弹吉他,奥利佛觉得好听,埃利奥就用钢琴给他弹了这段曲子的变种,「李斯特弹巴赫」和「布索尼弹的李斯特的巴赫」,他乐在其中,结果奥利佛觉得他乱来转身走了。

这应该算导演留下的两个人没有办法在一起的线索。

当人停止创造的时候,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

巴赫比「布索尼弹的李斯特的巴赫」好听就是品味。

「油腻的中年人」充满了各种好品味,但品味其实也是规则的一种,会让人变得狭隘,对规则外的事物充满排斥。

人应该因为创造了好东西,而不是消费了好东西,感到骄傲。

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概念所压迫。

2018 年,我祝自己继续努力,带着赤子之心,创造更多好东西。

也祝所有的朋友们,过得快活。

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