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ciel

文学有什么用?

上回聊《小王子》,跟蒙爷坦白我能力不够,没法给他讲明白。但我俩成功地把问题收敛到了,「我就爱看科学看赛车,文学有啥用」,约好这周交卷。

和去骑会儿车出身汗,或者琢磨力热声光电相比,读文学作品让你觉得索然无味。

这个现象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今天的教育比较强调技能的习得。你爷爷奶奶那一辈,写诗搞文学还会有很多人仰慕。今天,你可以看到各种调侃「文科生」的段子,「文学青年」好像也变成了个骂人的称呼。

全世界范围内,人文科学都处在低谷。

为什么?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随便谁都能聊两句宇宙起源的今天,价值空前多元,意义土崩瓦解,不仅「上帝死了」,包括宗教、艺术在内的所有人类曾经觉得有超越感的事物,都被理性主义搞残了。承载着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之重任的文学,随着大势所趋,也在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诺奖给了歌手 虽然鲍勃·迪伦是一位我很喜欢的歌手,他的民谣歌词也确实很有文学性。 被看成是个标志。

其次,科技也改变了人类的现实生活。由算法精心准备的海量信息,将用户的时间切成碎片。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都发现,孩子们阅读长文本的能力正在逐步退化

但我想,这或许正好说明文学将迎来它的机会。因为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物极必反。焦虑不安地面对着个人发展、家庭生活、经济危机甚至是战争迷雾的现代人,或许很快就会意识到,对意义的抛弃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无依无靠。而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不可替代的东西,那些使得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大都无法单纯用理性去梳理和框定。

那么,文学究竟有什么用?

认识世界

眼见为实的成本很高,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但不费什么力气,你就可以在书里请出国王,进入太空,请诸葛亮出山,让伏地魔入土。

是的,你现在看过最大部头的作品,应该是《哈利·波特》。侦探、武侠、儿童、科幻…常被称为是「通俗文学」或者「类型文学」:言下之意,每个类型有自己的套路,且难登大雅之堂。

能感觉到,你对自己「文学名著」看得不够多,会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其实没关系。我也是小学看了外公的金庸套装,开始了书虫生涯。所以上面的「言下之意」,我只愿意同意前面的一半:类型小说确实有自己的套路,但俗不俗,还是得看情节角色是有血有肉还是虚头巴脑,核心目的是表现人性还是满足欲望,而不是只看类型。

并且,人处于还没有被这个世界说服的孩童时期,总是直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类型小说未必俗气,但通常把巧思花在别处,对生活里的那些感受和情绪通常比较直给。因此和文学大师们的作品比起来,是更合适用作启蒙的。

这肯定不是终点。很快你就会发现,好的文学作品,并不刻意制造戏剧性也就是说,它们不专门为了让你感到恐怖、神奇、伤感或兴奋,来搭建故事。汪曾祺、阿城这些中文圈子的顶尖高手,故事总是很淡,很多留白。米兰·昆德拉也说,《唐·吉诃德》好就好在,那种「人在无限大的土地之上一种幸福而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的特质。

但不用急,记得我们说过的「先打猎」吗?现在读得浅一点,杂一点有什么呢?有兴趣,愿意读,就很好了。

Quantity has a quality all its own。

认识他人

读书会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同理心。

作者都是人,跟你一样,被某位母亲生在某个国家,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有自己的社会关系。

于是好的作者有两类。

第一类,我称 Ta 们这是我写东西的一个习惯,用「他们」总感觉对不起伟大的女性们,所以都用 「Ta 们」。这不太适用于偏正式的文本,所以你先别学。 为「蜘蛛侠」好了。

蜘蛛侠擅长在巴掌大的一张网上精心布置,努力经营。这张网的背后有时是实际的土地,比如陈忠实的关中,莫言的高密,福克纳的美国南部,巴尔扎克的封建大巴黎;有时是概念的集合,比如汪曾祺的高邮,刘震云的延津,契诃夫的俄国城乡结合部。无论哪种,网中的故事人物,与这个地方,与作者的关系,往往很深刻。你会看到对世界上某时某地某人最真实最透彻的描写,对你理解他人大有好处。

这些人的一部分书,也是《哈利·波特》之后,我会推荐你先下手去翻的。

另一类,我称 Ta 们为「机器猫」。你应该猜到了,「机器猫」可以随时从口袋里掏出个新鲜玩意儿,或者推开「随意门」带你进入另一个世界。

「机器猫」基本在我们书架的右边,可以稍后再看。哈谢克,卡夫卡,博尔赫斯,格雷厄姆·格林,村上春树,这些作者营造的世界丰富而多样,却都很吸引人(这是因为这些世界虽然是虚构的,里面的人却很真实)。

要真正理解它们,需要一定的阅历,所以可以再等等。

另外,有个额外的收益不能不提:无论「蜘蛛侠」还是「机器猫」,都偏爱失败者。因此文学作品里有人恋爱失败,有人经商失败,有人起义失败,有人治国失败,有人突然失败,有人一直失败。

学会接收自己的失败,学会体谅他人的失败,比学习怎么成功,要重要得多。

认识自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读书让我们认识自己。

你从小是个喜欢幻想的孩子。上课常走神,各种本子上全是你的漫画作品,躺在床上也经常云游四海。

所以我给你说,你可以多读读唐诗。因为我们的文化强调群体性,强调纪律。古诗是为数不多的,被广泛允许的,很个体很主观很性情的东西我先喜欢李白,后喜欢杜甫,说不定你也能找到几个对脾气的。

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被允许承认或允许表现出来的样子要奇怪得多。

因此,我们常常无法说出我们真正的想法。那些你会爱上的书有个独特的共同点,就是都会有人站出来替你说话。

是的,最好的作者好像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Ta 们找到最合适的词句来描绘我们内心中那些细碎、脆弱而又不愿意轻易端出来给大家看的独特瞬间:夏天的第一口冰西瓜,在音乐课上怕自己唱歌不好听感受到的焦虑,当朋友告诉我们新业务突飞猛进时那种夹杂着嫉妒的开心…

作家撕掉伪装,推倒围挡,其实是绘制地图,让我们能够安全地、无压力地去找到并正视我们无处安放的那部分自己。

各种学科,包括如经济、法律、新闻、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在追求统一的认知和理论当然,不同文化统一的方向和主题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讲究天人合一,西方天是天人是人,人和天有时候互相闹闹脾气。 ,只有文学、电影、游戏、绘画等为数不多的艺术领域,评价标准中仍以创造性和独特性作为重点。

所以我说过,弄明白爱读谁的诗,或者爱看谁的书,就加入了属于自己的部落。

文学,它提供了让你保持思考的独立性的最坚实的堡垒。

AVP 初印象 - 交互及总结

这是一个系列文章里的第四部分,前面我们聊了硬件visionOS系统软件

AVP 发布前,XR 从业者一个核心期待应该就是它的交互方式。毕竟, 17 年前 Apple 在 iPhone 推出时带来了多点触控,永远改变了手机这个行业我甚至觉得它改变了人类这个物种,因为我家小孩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学会了在屏幕上滑动手指。

这篇就来聊聊到底有没有作业可以抄,然后打个「突如其来」的总结。

Look-and-Tap

Facts

用眼睛选中,用手去操作,是 Apple 为 AVP 定义的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除开最常用的夹手指表示「单击」外,还支持一些别的手势:

avp_guestures.jpg
图 1. AVP 支持的 6 种手势

有人会觉得眼动追踪和手势识别在 XR 行业里面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但就像熊彼特说的,创新从来就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旧要素进行新组合」。

并且,Apple 做的绝不是简单的组合:为了把手眼追踪做到极致,AVP 给每个眼睛各配备了两个专用摄像头,加上宽视场的手部追踪系统,即使用户把手放下或者是放在桌子或者膝盖上休息,识别也很轻松 是不是把手举在空中做动作是判断一个 AVP 用户是不是首次使用的有效判据。

结论:打开 AVP 进行手部和眼部设置的那个引导流程绝对是一个「aha moment」,大部分用户都会感觉这套交互如此自然却又如此强大,仿佛自己突然有了超能力。

Rants

人学习一套新交互是有成本的。所以学习的唯一动力就是它可以比现有方案工作得更加高效。一旦真的密集使用 AVP,就会发现不少问题:

  • 传统的眼睛和鼠标配合的逻辑是:眼睛先看到下一个地方,然后手移动鼠标去到那里,然后手指点击。也就是说选中其实是分两个步骤的(眼睛先看选什么,手再去选中)。因此,眼睛直接选中:
    • 会让我觉得手总是慢半拍,因为手已经习惯了比眼睛慢半拍;
    • 会让我很焦虑,因为我看到的东西就会被选中;
    • 会有很多漂移,比如我打字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某个地方,或者是看电影的时候手不小心动了一下;
    • 会让新手在进入一个应用的时候有很大概率触发「删除」消除,造成恐慌;
  • 传统的鼠标滚轮被捏合手指拖动取代,这让我感觉到疲惫:
    • 滚轮操作手是没有位移的,但是捏着手指拖动动作还挺大的;
    • 特别是信息比较多的时候,很难定位到想要停下来的位置;
  • 我还可以说半个小时…

结论:因为看电影的时候好几次进度条被误操作,我把手势识别改成了只识别右手,然后在看电影的时候把右手放在裤兜里。这是整个问题有多么烦人的一个缩影难道 AVP 自带了 QSPL 大法

Thoughts

和 XR 世界普遍采用的,被用户们戏称为「鸡腿」的手柄相比,Apple 发明的这套新交互方式,感觉还是跟前面说的发展路线有关系:

  • Quest 的生态既然是靠 Unity 开发者,以游戏为主,就需要有手柄;
  • Apple 的生态是以办公和看片切入,并且作为 AR 降临派,从 2017 年开始 ARkit 年年迭代(RealityKit 要晚几年),推出这种携带和学习成本更小,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也算水到渠成;

虚拟键盘

Facts

输入文字时,会弹出一个和宣传册上看起来一样美观的虚拟键盘:

avp_virtual_keyboard.jpg
图 2. AVP 的虚拟键盘

用户既可以伸出手指去戳键盘上的按钮,也可以用眼睛选中然后捏手点选。

Rants

事实证明,在悬浮的虚拟键盘上打字非常累:

  • 有一部分的累是心理层面的:用户在敲击时没有感到应该有的反馈,而之前的任何键盘,哪怕是 iPhone 上虚拟的键盘,敲击的时候都有反馈;
  • 另一部分的累是物理层面的:打字的时候手臂需要支撑,手腕才能有效得到放松;

Thoughts

结论:除开输入(较短的)密码,这个虚拟键盘没法用来干任何别的事情。

Siri

Last but not least,很多场景下和 AVP 最好的交互方式,大概反而是语音。

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在 FITURE 做镜子时的感受:和 AVP 相似,它没有可以触控的屏幕,没有鼠标、键盘、遥控器这些外设,并且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是希望全身心投入到内容里面去的。

总结

本来应该还有一篇是聊「内容」的。

Apple 为 AVP 准备了不少非常不错的内容。比如下面这个 MLS Season Pass 里面,真能看到队员在你面前进球、庆祝并举起奖杯:

avp_season_pass.jpg
图 3. MLS Season Pass 被我加入了必看列表

但既然 AVP 截图都不让,本座也就懒得聊了,直接在这篇末尾打个总结吧。

因为 Apple 选择了我称之为「VR 为体,AR 为用」的路线,所以开箱后会发现,上面没有太多 VR 上的爆款游戏,但同时又没有足够多的 AR 应用或内容,它是真的,真的很想让你用它来办公。

但如果你放下 Mac,用 AVP 去办公,就会听到你的 Mac 开始唱歌。然后你的 AVP 在回嘴,两人你一句我一句,歌声绵绵不绝。在你的脑袋炸开之前,你听到了他们唱的是《阿妮快拿枪》里那首《Anything you can do I can do better》:

Howard Keel 和 Betty Hutton,就像是 Apple 现有的设备和 AVP

大概有两类人是不会失望的用户:

  1. 科技发烧友:AVP 仍然提供了一些极致体验。包括我已经提到的空间视频录制,包括 Apple TV 里面的那些使用 Apple Immersive 格式提供的内容等等。总会有一些人,愿意为其中的某一项买单;
  2. 开发者:今年 AVP 的出货大概会到 40w 台左右。由于内容极度贫瘠(Youtube 等都还没有原厂应用),现在做个体验稍微比较浏览器好一点的套壳就能以美金的价格卖出好几万份。总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为上去淘金做一些投入,而且我估计后面几代的 AVP 说不定没有这代硬件上配置这么豪迈;

而那些相信了 Apple 的宣传,或者一些使用者的宣传,准备迎接未来的用户,估计会在新鲜劲儿过后感到失望。

因为目前 AVP 带来的更多是未来感,而不是未来。